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致富技术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小麦种植正当时!官方技术指导意见请收好

    信息发布者:zengfeng
    2020-02-10 10:43:22    来源:互联网   转载

      农财网种业宝典

      

      根据农业农村部2019-2020年度小麦秋冬种技术指导意见,目前,全国冬小麦主产区土壤墒情总体较好,前茬作物生育进程接近常年同期,有望正常成熟腾茬,为适期适墒播种创造条件。大部分地区小麦种子数量充足、质量较好。

      

      据气象部门预计,秋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,降水呈“北多南少”分布。针对今年天气的不确定性和小麦生产特点,要树立七分种、三分管”“三分在农机、七分在机手”的思想,立足防干旱、防病虫、防冻害、防渍害,坚持适期、适墒、适量播种,力争一播保全苗,强化田间管理,培育冬前壮苗,确保安全越冬,夯实明年夏粮丰收基础。

      

    一、秋冬种技术

      01、品种选择

      根据当地气候、土壤、地力、种植制度、产量水平和病虫害等情况,以高产、优质、高效、抗逆为目标,按照“品种类型与生态区域相适应,品种产量水平与地力水平相匹配,早中晚熟品种与适宜播期相结合,品种抗性与气象及生产条件相协调”的原则,做好品种布局,因地制宜选用品种。黄淮和北部小麦生产区选用丰产潜力大、综合抗性强(抗寒、抗倒、抗病)、稳产性好和品质优良的强筋、中强筋和中筋品种,旱地注意选用节水稳产的品种;长江中下游小麦生产区选用耐湿、耐渍、抗病(赤霉病为重点)、抗倒、抗寒、抗穗发芽及熟期较早的弱筋与中筋品种,根据市场需求适度扩大春性中强筋品种种植面积;西南小麦生产区重点推广抗条锈病、耐肥抗倒、丰产性好的品种,同时根据加工企业的需求种植酿酒、膨化等专用小麦品种;西北小麦生产区选用丰产性好、品质优、抗旱性突出、抗倒春寒、综合抗病性强的品种。

      02、播前准备

      一是及时腾茬。旱茬小麦生产区要及时收获前茬,确保小麦适期播种。稻茬小麦生产区要千方百计减少迟播、特别是过迟播种的面积,水稻要开好排水沟、注意控制好最后上水时间,为小麦耕作播种创造好的墒情条件,成熟后及时收获,防止过分“养老稻”。家庭农场、种田大户受晾晒或烘干条件的制约,常常影响正常收获与播种,要加快收割与播种进度。立足抗灾播种,及早做好秋播期间出现干旱或连阴雨的应对预案。

      二是种子处理。为防控小麦纹枯病、全蚀病、茎基腐病、根腐病等病虫害和地下害虫,大力推广应用种子药剂处理特别是种子包衣技术,因地制宜、科学选药,尽可能减少“白籽”下地。对多种病虫混合重发区,要合理制定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配方,进行混合拌种,起到“一拌多效”的作用。进行药剂包衣、拌种和土壤处理时,必须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范进行操作,或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,防止药害或人畜安全事故发生。充分发挥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,扩大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。

      03、精细整地

      精细整地包括深耕(松)、少耕免耕、耙耢、秸秆还田等。突出抓好深耕(松)、秸秆还田、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、规范化耕整地技术,全面提高整地质量,打好麦播基础。

      一是深耕(松)。旱茬小麦加大机械化深耕(松)技术推广力度,对连续旋耕2—3年的麦田,力争深耕或深松一次,耕深以25—35厘米为宜,做到机耕机耙相结合,如果前两年深耕或深松过,可只进行旋耕;对旋耕整地麦田,必须旋耕两遍后耙实,旋耕深度要达到15厘米以上。稻茬小麦推广深耕或深旋,以提高秸秆还田质量。

      二是秸秆还田。秸秆还田要做到“切碎撒匀、草土混匀、耙实”。玉米、水稻收获机械要普及切碎、匀铺装置,碎草长度控制在5—8厘米,留茬高度10厘米以下,并均匀撒铺,匀铺不到位须人工辅助撒匀;如果收获时秸秆未粉碎或秸秆切碎长度过长或留茬高度过高,收获后应采用专用秸秆粉碎机进行粉碎,秸秆粉碎机要匀速行驶,粉碎刀要贴近地面,确保留茬及秸秆粉碎彻底,分布均匀。选用大中型拖拉机深耕或深旋灭草还田,深耕埋草深度应达到25厘米以上,深旋埋草深度应达到12—15厘米,做到草土混匀,防止秸秆富集于播种层。西南地区可推广人工盖草技术,用简易播种机将种子摆播在土壤的表面,再人工覆盖稻草,稻草以整秆或切碎均可。西北地区因地制宜推广秸秆带状覆盖技术。

      三是适墒。无论深耕或深旋地块都要根据土壤墒情做到耙实、踏实土壤,特别是秸秆还田地块。墒情适宜时可在播种前后,土壤过湿时应推迟时间。

      04、精准播种

      根据秋播期间气候特点,以培育冬前壮苗为标准,严格把握播期,科学确定播量,做到适墒适期适量播种。

      一是适墒播种。小麦播种时耕层的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%—75%。若墒情适宜,可直接整地播种;若墒情不足,则提前造墒,做到足墒下种,确保一播全苗;旱地要趁墒播种;如遇阴雨天气,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进行晾墒。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小麦生产区还应注意排水降渍,力争小麦适墒播种。

      二是适期播种。小麦从播种至越冬开始0℃以上积温以550—650℃为宜,根据品种类型、墒情、天气等因地制宜确定适宜播期。一般黄淮北部、北方、西北小麦生产区适宜播期在10月上中旬,黄淮南部生产区适宜播期在10月中下旬,西南生产区适宜播期在10月中下旬,长江中下游生产区适宜播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。

      三是适量播种。要因地、因种、因播期而异,分类确定播量。一般高产田每亩基本苗为10—20万,中产田为15—25万。晚播麦田应适当增加播量,做到播期播量相结合。

      四是适深播种。坚持“适墒适当浅播、缺墒适当深播”的原则,根据茬口、墒情等条件确保小麦播种深度,防止播种过深或露籽,影响发芽与幼苗生长。适墒条件下,黄淮、北方、西北等旱地小麦播种可略深,一般3—5厘米;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小麦生产区等稻茬小麦播种略浅,一般2—3厘米。

      五是精匀播种。大力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、宽幅条播、多程序复式作业、种肥一体化等高质量机械化播种技术,使种子分布均匀,减少缺苗断垄、丛苗等现象,实现一播保苗全、苗匀、苗齐、苗壮。

      六是播后。小麦播后是抗旱、防冻和提高出苗质量、培育冬前壮苗的重要措施,对秸秆还田未耙实麦田以及播时未麦田,可选用适宜器在播后墒情适宜时及时进行。

      

    二、冬前田间管理技术

      01、肥料运筹

     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,根据不同产量水平和土壤肥力水平,按照“氮肥总量控制、分期调控,磷、钾肥依据土壤丰缺适量补充”的原则合理配施肥料。

      一是施足基肥。要求施足基肥,一般掌握基施氮素占全生育期总施氮量的50%—60%,磷、钾50%—100%底施,因区、因地调整。提倡增施有机肥、生物肥等,扩大缓控释肥料、专用复合肥等施用比例。

      二是早补苗肥(分蘖肥)。对基本苗偏少、基肥施用不足的田块,在小麦2叶期左右及时补施苗肥。如果基种肥及苗肥均不足,在主茎3—4叶期(主茎总叶片数11叶及以下)或4—5叶期(主茎总叶片数12叶及以上)施用壮蘖肥。有条件地区可在冬前及越冬期间施用泥、杂灰肥等有机肥培土壅根,保暖防冻,培肥土壤。秸秆还田量大的麦田,如麦苗发黄严重,应尽快施用复合肥或速效氮肥转化苗情。

      02、科学管水

      一是因旱适时浇越冬水。黄淮、北方、西北等小麦生产区缺墒的麦田和秸秆还田、旋耕播种、土壤悬空不实的麦田,要适时浇越冬水,推广测墒补灌技术,保苗安全越冬。浇越冬水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上旬,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—4℃、水分可及时下渗时进行,“夜冻昼消”时完成。提倡节水灌溉,禁止大水漫灌,灌水后及时划锄,松土保墒,防止地表龟裂,避免透风伤根死苗。12月初,麦田0—40厘米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或高于70%为土壤墒情适宜,同时整地质量高、底肥充足、生长正常、群体适宜的麦田,冬前可不浇越冬水。对没有浇水条件的麦田,在每次降雨后要及时划锄保墒。

      二是开沟防渍。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小麦生产区播后适时机械开沟,每2.5—3米开挖一条竖沟,沟宽20厘米,沟深25—30厘米。距田两端横埂2—3米各挖一条横沟,较长的田块每隔50米增开一条腰沟,沟宽20厘米,沟深35—40厘米。田头出水沟要求宽25厘米,深40—50厘米。要确保内外“三沟”相通,注意均匀抛撒沟泥,覆盖麦垄,减少露籽,防冻保苗。

      03、防控病虫草害

      一是春草秋治。根据草相、草龄、墒情等适期使用适宜药剂,重点抓好冬前化学除草,要结合、以封为主,在墒情适宜时、于播后芽前进行土壤封闭化学除草。对未封闭化除或效果不好的麦田,在冬前选择冷尾暖头、日平均气温8℃以上的晴天及时喷药化除,注意安全用药,防止发生冻害和药害。

      二是防治病虫害。旱地小麦和部分稻茬麦田要加强地下害虫的防治。冬前注意加强对条锈病、纹枯病、蚜虫等的监控,及时防治。

      04、冬前

      对秸秆还田未耙实麦田以及小麦播后未及时麦田,冬前墒情适宜时可根据苗情选用适宜器1—2次,利于保水保墒,促进冬前壮苗,提高壮苗比例。特别是土壤偏旱时更需要注意。

      

    三、冬前防灾减灾技术

      01、抗旱造墒播种

      黄淮、北方、西北等小麦生产区秋播时若土壤偏旱,在小麦适宜播期内,应按照“宁可适当晚播,也要造足底墒”的原则,提前造墒,做到足墒下种,确保一播全苗。对部分旱情较重、播种偏晚的地块,也可以先播种,再浇蒙头水,促进出苗,并及时划锄,破除土壤板结。

      02、晚播应变播种

      旱茬与稻茬小麦超出适期后晚播,可推广“四补一促”的抗灾增产技术措施。一是选用良种,以种补晚。当播期超过适宜时期后,应选用适当早熟的高产品种。二是提高质量,以好补晚。在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上下功夫,采用精细整地、足墒下种、适当浅播、浸种催芽等措施,打好播种基础。三是增加播量,以密补晚。通常超出适期范围后,每推迟一天播种,基本苗增加0.5万左右,但亩基本苗最多也不宜超过预期穗数的80%。四是配施肥料,以肥补晚。氮、磷、钾平衡施肥,促进小麦分蘖发生与根系发育,提高分蘖成穗率。五是科学管理,促壮苗多成穗。狠抓起身期与拔节期的肥水管理,促弱转壮。

      03、壮苗防冻害

      及时关注天气变化,低温来临前,对播种过早、群体过大、过旺麦田,坚持控(肥水措施)促(苗情转化)结合,采取、深中耕、灌越冬水、喷施化学调节物质等技术措施,控旺转壮,提升植株抗寒性,确保小麦安全越冬。

      04、南方防渍害

      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小麦生产区及时清沟理墒,疏通排灌水系,防止渍害。播后如墒情不足,也应及时灌齐苗水,促进及时出苗,注意不可大水漫灌,防止烂芽、闷芽。

      


      来源农业农村部

      

      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