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党建扶贫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中国脱贫攻坚之路上,这些变化你感受到了吗?

    信息发布者:zengfeng
    2019-11-01 16:09:00    来源:互联网   转载

      今天,是中国第六个扶贫日,也是第27个国际消除贫困日。

      作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,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了70%。1978年至2018年,40年间,我国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。截至今年5月中旬,全国已有436个贫困县脱贫摘帽,成绩令人鼓舞。

      按照目标,2020年,我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贫困县全部摘帽。

      捧牢中国饭碗

      民以食为天,对于老百姓来说,“吃”是头等大事。

      新中国成立初期,我国粮食产量极低,1949年总产量仅为2263.6亿斤,粮食供应极度紧张,农民生活一贫如洗。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“预言”:“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。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。”

      经过70年的接续奋斗,《中国的粮食安全》显示,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“不愁吃”问题。与此同时,重点贫困群体健康营养状况明显改善。

      2018年,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371元人民币,实际增速高于全国农村1.7个百分点。收入水平的提高,增强了贫困地区的粮食获取能力,贫困人口粮谷类食物摄入量稳定增加。

      此外,贫困地区青少年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广泛实施,婴幼儿营养改善及老年营养健康试点项目效果显著,儿童、孕妇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营养水平明显提高,健康状况显著改善。

     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高

      发生巨大改变的,还有人们的生活质量。

      以居住条件为例,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方面此前公布的数据,以来,国家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,支持1794万农户改造了危房,700多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住房安全有保障。

      8月14日,贵州榕江计怀村村民改造自家老屋。2019年以来,贵州榕江打响“人畜分居”攻坚战,帮助当地少数民族民众改造人畜混居式木质结构房屋,结束了当地民众长期以来“人畜同居”的生活方式。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

      此外,到2018年,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提高到了47.3平方米。

      教育成就未来

      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。只有人民的文化水平提上去了,才能从根本上斩断“贫根”。

      新中国成立伊始,全国6亿人口中有4亿多是文盲,相当于总人口的80%,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%以上,人民受教育的程度十分低下。

      1986年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》颁布实施,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突飞猛进。2001年初,全国文盲率降至9.08%,青壮年文盲率降至4%以下。

      近年来,国家的教育资源持续向农村、中西部倾斜。2004年,国家正式启动西部地区“两基”攻坚计划,中央安排资金100亿元实施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。

      2016年5月,国务院办公厅颁布《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对中西部教育改革发展进行顶层设计,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教育的公平发展。

      2018年,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增加到3067亿元,其中80%用于中西部农村和贫困地区。

      看病就医有保障

      在看病就医方面,中国近年来也在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工作,努力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。

      据国家卫健委此前介绍,目前,农村贫困人口的大病、重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90%左右。

      在疾病救治方面,对大病患者,按照定临床路径、定定点医院、定单病种费用、定报销比例、加强责任落实、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“四定两加强”原则,实施大病专项救治,2019年病种扩大到25种。

      资料图:医疗专家在阿坝州医院进行少儿先心病筛查。安源 摄

      针对慢病患者,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,重点对高血压、糖尿病、结核病、严重精神障碍等4种慢病实行规范管理。截至目前,已有1500多万人得到了基本救治和管理服务,覆盖98%以上的贫困患者。

      此外,目前,832个贫困县中,已经实现每个县都有一家公立医院,99%以上的乡镇和行政村都有一个卫生院和卫生室,其中88%的乡镇卫生院和75%的卫生室已经完成标准化建设。

      中国为什么行?

      许多国际观察家都在解读我国的“脱贫密码”。

      最根本的一条,就是中国党的坚强领导。在脱贫一线,党员干部冲在最前、守到最后,一面面鲜红的党旗,凝聚起磅礴的攻坚力量。

      党的以来,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先后选派挂职干部和驻村1727名,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713.7亿元……自2015年“万企帮万村”活动开展以来,已有5.54万个民营企业参与帮扶,帮扶贫困人口数达755.98万人……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充分显现。

      姜仕坤,贵州省晴隆县原县委。“只要县里还有一个人没有脱贫,我就不能休息”,6年时间他行程60万公里,磨穿了鞋底,跑白了头发,全县贫困发生率从52.2%降至25.1%,但他却倒在了46岁的英年。晴隆老百姓含着眼泪说:“姜是为了贫困群众牺牲的。”

      安徽省界首市代桥镇茶棚村党总支委员柳西周去世当天,昏迷中偶尔清醒,嘴里念叨的,竟然还是贫困户的名字。

      文朝荣、李保国、黄文秀……截至2019年6月底,770多名扶贫干部牺牲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。

      黄文秀

      正是一位位奋战在一线的扶贫干部,把他们的艰辛付出,一点一滴融进中国脱贫攻坚的奋斗始终,凝成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。

      脱贫有多难,群众就有多拼。好日子是干出来的。广大贫困群众不等不靠,撸起袖子加油干。

      “帮扶政策再好再多,自己不努力,金山银山也会吃光用光。”回忆起脱贫路,江西省万安县韶口乡石坵村村民蔡红莲感慨万千。丈夫早逝,儿子残疾,她起早贪黑,种稻种果还打工,累得顶不住时哭一场,哭完继续干活,硬是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全家的天。

      四川省通江县柳林村李国芝家的墙上,“宁愿苦战,不愿苦熬”八个字振奋人心。在李国芝眼里,脱贫摘帽就是一场战斗。“为栽花椒树,3年前我在山坡上砍荒,到处是荆棘,双手流了很多血。但要想脱贫就不能当懒人,坚持到底才能赢。”

      一份份付出,一分分努力,汇集成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。更为可贵的是,在实践中,我们形成了不少有益经验——加强领导是根本、把握精准是要义、增加投入是保障、各方参与是合力、群众动力是基础。这些经验弥足珍贵,将激励我们去战胜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。

      70年来,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,再到确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,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,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,抒写出人类反贫困的壮丽篇章。

      时光的列车,停驻在又一个10月的站台。预计到今年底,全国95%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,90%以上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。

      再经过一年的努力,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。这将是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,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必将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!

      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